游故宫 台青张惠闵:两岸历史休戚与共

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


秋日里的故宫庄严大气(中评社 海涵摄) 中评社北京10月18日电(记者 海涵)18日下午,参加首届“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”活动的记者一行抵达故宫博物院展开参访。在主办方的安排下,来自两岸的记者朋友们重点参观了明清家具库和宝蕴楼。         来自台湾《远望》杂志的张惠闵告诉记者,她之前也曾来过几次北京故宫,“每次来故宫都觉得有机会一定要再来一次。故宫很大,很多值得去看的地方,(来了几次)都始终没有好好地把它看完。”         被问及此次参访故宫的感受,张惠闵表示,看完明清家具展之后有很不一样的感受。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虽也存有比较多古代的器物或是饰品、服饰,但是在台湾,观展关注的更多是这些展品在艺术上的成就,比如,往往会去关注在哪个朝代的时候就流行哪些服饰的风格或样式。而在北京故宫感受则完全不同。因为北京故宫是历史发生的场地所在。比如,在观看明清家具时,会想到清朝前期的康雍乾盛世皇帝就是在这里办公勤政的,以及,康熙当年是如何在这个地方去思考属于中国那个时代的问题、对于“大一统” 、对于当时面临的台湾问题,那时的帝王是怎么思考的、是怎么让台湾回归到了中国的版图的。         对于宝蕴楼的参观,张惠闵表示很震撼的地方在于,在国难当头的年代,是如何保存下来这些文物的。“看了那些老照片,真的觉得很不容易。日本侵华的时候,这些文物也在颠沛流离。”         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,文物被迫南迁时使用的大箱子。这些大箱子在向后辈诉说着,先烈们是如何在困难的时代去留下属于我们的文化和文明。当年在很艰困的环境下,很多前辈用尽了心力才保留下来这些蕴含着五千年文化的国宝。而现在在台湾,这些历史文化上的东西是被忽视掉的。甚至在台湾还有一种讲法,“故宫不是国宝,更像是大英博物馆,展着别人的历史和文化”,中华文化在其中可能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种,跟东南亚文化、印度文化等其他文化的展览甚至是没有太多不同的,“这是让人蛮难过的事情。” 
故宫一角(中评社 海涵摄)          张惠闵说,北京故宫对于文物的保存以及关于文物的讲解词都是花了很多功夫、用了很多心的。相比较,台北的故宫现在大部分的做法是比较玩笑性质的,并且有点媚俗地去选择题材。“台湾的故宫除了台北之外还有一个南院,在嘉义。嘉义的故宫大部分的展出大部分是东南亚等国文化的展览。”正因为台湾的故宫有南院和北院,因此文物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分刮掉了。更何况在某种程度上,南院几乎看不到中华文化的色彩在其中。         “总之,看完北京故宫,跟台湾故宫的感受很不一样。来到北京故宫其实是来到了实际的场景,借由展出的这些器物,可以真正地去遥想当年。这其中是蕴含着历史的,”张惠闵说。         张惠闵说,不仅故宫蕴含着历史,之前她还曾去了圆明园。圆明园被保留下来的意义非常很重要,在那里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年八国联军是如何欺门踏户的。圆明园原样地保留了被侵略过后的样子,让我们去记住了历史。         她认为,北京故宫很值得台湾的朋友来,但是来的时候需要很好的引导和解说,需要把文物背后蕴藏的意义诠释出来,而不在于只是拍拍照。两岸的历史休戚与共,尤其是两岸在针对近代史的记忆上,是可以借由故宫连接起来的。借由故宫珍藏的文物可以让人们去认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、去理解文物背后的背景和历史脉络。
故宫一角(中评社 海涵摄)
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,故宫文物南迁时用的大箱子(中评社 海涵摄)
明清家具(中评社 海涵摄)
明清家具(中评社 海涵摄)
明清家具(中评社 海涵摄) (文章来源:中评社)
Last article:马晓光:用新媒体搭建心灵契合桥梁
Next article:马晓光寄语两岸新媒体:讲好两岸故事

Welcome to scan to follow us!

Welcome to scan to follow us!